辣椒青枯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23-12-12 17:16:56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永崇整理
- 引发辣椒青枯病的病原为细菌性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其短杆状的单胞菌体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青枯假单胞杆菌随寄主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在20~30℃的适宜环境中,可经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活动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后,经过短暂的潜伏,便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使整个辣椒的输导器官被破坏而失去传输功能,茎、叶因得不到水分供应而萎蔫,即发生青枯病。病害症状
- 青枯病多于开花后显症,主要表现为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初期仅顶部叶片萎蔫下垂,下部叶片出现凋萎,最后中部叶片也凋萎。一般发病初期植株中午萎蔫,早晚能恢复,拔出植株可发现多数须根坏死,茎基部有不定根或不定芽,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的大小褐色病斑。如纵向剖开茎部,会出现维管束变褐,严重时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有异味。死株仍保持绿色,但色泽稍淡。发生流行特点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青枯假单胞杆菌在10~40℃的温度中均可生长,土壤水分对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而且耐pH6~8的环境,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生存长达3年,最长可达6年之久。而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较易出现青枯病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水分蒸腾量大时,缺钾的酸性低洼连作重茬辣椒田,青枯病往往会流行成灾。
- 防治技术针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农艺管理。采用无病土或基质,并用300倍液的0.1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浸种后进行育苗,培育壮苗,移栽时尽量少伤根系,定植时最好选用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4年轮作的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沙壤田,并应用90%棉隆微粒剂等消毒剂消毒处理,或进行高温闷棚杀菌的工作。提前做好深翻,增施钾肥,并以高垄深沟栽培,使排水通畅。管理中小水勤浇,使田间不旱不涝。其次,药剂措施。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应立即拔除。最好在出现发病条件但还未发病时,及时选用1200克/亩的0.1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进行灌根,或选用500倍液的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20%噻菌铜悬浮剂等药剂进行均匀喷雾,并视病情间隔7~10天轮换药剂再喷1次,连续施2~3次即可。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