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黑斑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23-11-28 15:46:30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永崇整理
- 引发辣椒黑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Keissl】,其灰黑色至黑色的菌丛中,单生的浅褐色至榄褐色分生孢子梗数根束生,不分枝或偶有分枝,有的上部色浅,基部细胞稍大,含1~4个隔膜。浅褐色至暗褐色的分生孢子形状差异较大,呈椭圆形至圆筒形,或倒棍棒形至倒梨形,或卵形至肾形等等,一般5~10个串生,孢身有1~9个横隔膜和1~6个纵隔膜,分隔处有溢缩。细交链孢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在26℃左右的弱酸环境中最为活跃,可借助借风雨传播,并经伤口侵入,引发辣椒黑斑病。病害症状黑斑病能够为害辣椒的叶片,但主要为害辣椒果实。发病初期可产生褪绿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稍凹陷淡褐色大病斑,直径可达10~20毫米,潮湿时病部散生密密麻麻的小黑点,严重时连片成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在扩展过程中,常愈合成大坏死斑,使病果干枯。
- 发生流行特点辣椒黑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病原在5~40℃范围内均可生长,10~37℃之间分生孢子均能萌发,而且初侵染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特别是在温暖潮湿,或高湿多雨或多露的环境中,较易引发黑斑病的流行。而且,该病的发生与日灼病有关,日灼伤的部位,往往也是此病的多发之处。除此之外,地势低洼、管理不当的辣椒田,如果偏施氮肥,或缺少磷、钾和钙等营养元素,也易加重黑斑病发生。
- 防治技术针对辣椒黑斑病的防治,首先,在播种或移栽时要注意与非辣椒、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地膜覆盖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在开花结果期应及时、均匀浇水,保持地面湿润,增施磷钾肥,促进果实发育,减轻病害;并科学预防炭疽病、病毒病、疮痂病及蚜虫、螨类和日灼病等病虫害,发病病果要及时摘除。防止果实过度成熟,并适时采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在田间发病初期,虽然暂无针对辣椒黑斑病登记的药剂,但可适当选用800倍液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00倍液的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25%咪鲜胺乳油、5000倍液的25%丙环唑乳油等药剂,进行均匀喷雾,之后视病情,每隔7~10天轮换喷防1次,连防2~3次即可。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