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立枯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23-12-12 17:16:49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永崇整理
- 引发辣椒立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腐生性较强的菌丝正常无色,老熟时则呈黄褐色,菌丝分枝基部缢缩。最初为无色的近球形菌核,后期会转为黑褐色。立枯丝核菌一般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可通过雨水、流水、农具以及堆肥传播到作物根部之后,可直接侵入寄主,从而引发立枯病。病害症状
- 立枯病主要发生于辣椒的苗期,以幼苗白天枯萎、夜晚恢复正常为主要症状,以死苗为结局。刚出土的幼苗和大苗均会发病,但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秧苗的茎基部受害最明显。立枯病发病初期,辣椒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的暗褐色同心轮纹病斑。刚开始患病时,幼苗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着病斑逐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后,部分木质部暴露在外,造成病部收缩、干枯,导致秧苗死亡。但幼苗并不立即倒伏,仍然保持直立状态,故称之为“立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无明显白霉的蛛网状淡褐色稀疏霉层。大苗或成株期发病,茎基部呈溃疡状后,地上部变黄、衰弱,病苗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直至死亡。发生流行特点辣椒立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腐生性很强的立枯丝核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2~3年,一般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生长,而忽高忽低的温湿度变化会加重病情。当幼苗生长过密、间苗不及时、老化衰弱、温度偏高、通风透光条件差和浇水过多时,较易引发此病。防治技术针对辣椒立枯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苗床管理,采用无病土或基质育苗,苗床育苗时土壤应用90%棉隆微粒剂进行熏蒸消毒处理,或以10~15克/平方米的30%多·福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混合1/3撒于苗床底部2/3覆盖在种子上面。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时,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入600~1000克/立方米的1%丙环·嘧菌酯颗粒剂进行基质拌药。也可用噁霉灵成分的药剂拌种后再播种。且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为防止将病菌带入苗床,播种前苗床充分翻晒、耙平。苗期适当提高地温以促进根系生长,控制好苗床温度,合理放风,防止苗床温度忽高忽低和土壤忽干忽湿,减少伤根。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并及时选用5~7克/平方米15%噁霉灵水剂,或2~4克/平方米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0.8~1毫升/平方米的13%井冈霉素水剂等药剂进行泼浇,或选用4000~5000克/亩的0.6%精甲·噁霉灵颗粒剂,或10~12克/平方米的0.4%吡唑醚菌酯颗粒剂等药剂进行撒施,随后可视病情,每隔7~10天再防控1次,连续施药2~3次即可。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