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金子还珍贵的就是信心
“落叶不知秋已去,一雪方知已是冬。”总结过去的一年,“卷”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吧。一提起行业发展,大家似乎首先涌入脑海的就是“卷”,真不知道这一“卷”到底能把大家“卷”到哪里去,又会“卷”到何方。其实,说到“卷”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说辞,或者是想找一个情绪的排泄口而已,其内涵就是缺乏信心,就是悲观失望。
不过就目前笼罩在农资市场的这种悲观情绪而言,可以说主要是来自业界自己,正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者说就是我们自己这分析那分析分析出来的悲观而已。就从国家大政来说,要保证粮食安全,把饭碗要端在我们自己手里,对农资领域就必须充满期待和希望。因此,无论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应该充满信心,坚定市场一定会好起来。
纵观近几年来农资市场的运行情况,每年大家都会在一种觉得迷茫的状态下开始,总会觉得旺季不旺,但卖着卖着却又感觉还可以,本来不指望的生意却偏偏又做成了。从农资的整体销量来看,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错开分流罢了。就像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山东省上半年持续的大旱,市场迟迟不动,很多人就心灰意冷、很迷茫。但后期,随着旱情的解除,农资市场依旧还是艳阳天,不仅迎来了市场的旺销,甚至局部、局段还出现了断供现象。据了解,一些经销商的业绩反而比去年还好。因为特殊气候条件反而带动了反常的市场需求。如旱情导致秧苗枯死,农民被迫返种、补种,反而出现了良种市场断货;还有农药的重复利用,以及极端气候下导致的病虫害的大暴发,反而使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增长。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叠加,很难判断或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句俗语说得好:“天耽了,天安置”,真不愧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所以说,淡定处之,从容应对,方为上策。
一是刚性需求摆在那儿。农民撂荒弃种的总归是极少数,从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来说的确太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难以提高,投资意愿不强,但种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得不的选项。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来看,打工经济的来源在收缩,渠道在变窄。特别是60周岁以上的农民外出打工的途径,基本上被年龄要求给堵上,他们只得返乡种地。对于那些流转大户来说,花了若干钱流转来的土地,谁会忍心放在那儿不种?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之外,仅地租的压力就得让他们想方设法的搞好经营。他们的投资意愿只会增强不会减少,相反他们更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良种、良肥、良法的推广应用,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
二是要跟上趋势。首先要把握好行业的“势”,那就是绿色环保,减量增效。其次,就是要把握好产品的“势”,勇于创新,开发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产品。如眼下大家已经开始行动,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或强强联合,在各种特肥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的工作,并初见成效。像药肥领域已经有不少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如何更加专业化、细分化等,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农药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纷纷推向市场,特别是生物制剂领域的研发突破更是值得期待。总之,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顺势而为,方可事半功倍。
三是拓宽赛道。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要只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着小圈子,打着小九九。只习惯用旧思维、老办法、老眼光,看待新市场、新领域,不敢尝试新办法,不敢接受新事物。比如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真的已不再风光。当然也不能弃之如敝履,至少你积累的人脉关系也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是一种无价之宝。
据笔者对我们当地农资市场的了解,我们全县有这么多的农资经销商,对近年已火爆出圈的抖音短视频等这类的新手段,几乎无人涉及(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基层市场是否也存在这类现象)。这就出现了我们专业的还不如业余的,专业的人没有干好或根本干不了专业的事,这就是最大的短板。好酒还真怕巷子深。可以看到,这些年网上销售火爆的根本就不是我们专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假大空的、碰瓷的、半点专业知识没有的。大家看后往往只是抨击人家,只知道说三道四。但有本事把你专业的东西展现出来和人家比一比,不就知道了谁优谁劣了吗。不要只骂消费者脑残,说他们上当受骗活该。既然他们有需求,你为什么就不把你的硬货拿上来,来一个擂台赛又何妨?而我们的厂家、经销商只是机械地展示一下产品,介绍一下功能,或低级原始的录个视频等。不能用创意、导演等众多的新手段(当然,不否认我们有众多做得很好的专业团队),来表达宣传我们的产品,来形象地说明我们的产品,这就是懂行反而不如忽悠的。这些短板极大地限制了产品推广的效果和自身能力的展现。
四是要坦然面对微利时代。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产能又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在不能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要想站稳脚跟,只有压缩利润空间,哪怕是只能保本,也不能放弃市场,放弃就是投降。“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着,才能有获得救治的机会。日前,一位专跑市场的朋友说,我们山东某全国知名的蔬菜之地的经销商,这几年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在保本销售,就是在苦撑着,在等待那个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到来。一旦能熬过去,目前的存量就会大大减少,到那时日子就一定会好过得多: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处方式的订单服务,会成为现实——但愿这种预期不仅仅是个理想。听说事实上已有很多农业发达地区的农资市场,就是这样的情形。
总之,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学学农民那种“庄稼不收年年种”的精神,在市场不景气的这种情况下,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就是信心。
作者为本刊核心作者团队成员、山东省五莲县农资经销商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