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江苏水稻褐飞虱抗性监测: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要严格限制使用!

发布时间:2024-12-24 11:25:17 来源:《世界农药》2024年第10期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也是江苏省水稻的重要害虫,在江苏常年发生面积为166.67万hm2次。本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于2005、2006、2012年褐飞虱在江苏省大发生,但不同地区间发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苏南、沿江及沿海地区发生较重,淮北、丘陵地区较轻。褐飞虱通过直接刺吸水稻叶片和茎杆汁液、产卵、传毒为害等方式为害水稻生产,发生严重时可导致颗粒无收,严重影响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稻米品质。

褐飞虱是r-对策害虫,生长繁殖快,易暴发成灾。当前对褐飞虱防治仍以化学防治措施为主,防治药剂有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等。褐飞虱是长距离迁飞性害虫,发生区域有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澳大利亚,我国每年由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逐步北迁,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外的其他省区均有发生为害。对于褐飞虱的防治从虫源地开始,同一药剂品种一年内频繁多次使用,加之不科学合理使用导致褐飞虱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笔者等人于2012—2023年期间连续多年开展了水稻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药性监测,以明确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合理防控提供理论论据。


01 材料与方法

1.1昆虫采集

选取有代表性的水稻秧田或本田3块以上,每点采集短翅型成虫800~1,000头。

成虫的采集:采用大试管采集法。用大试管插入稻茎基部,拍动稻株,使稻飞虱落入大试管内,再将稻飞虱转入装有带根的新鲜稻茎(剪掉顶上部分,根部用脱脂棉保湿,注意清除天敌)的大号雪碧瓶中,用纱布封紧口。

卵的采集:采集500~1,000头短翅成虫,放入罩笼内分蘖到孕穗期的稻株(注意清除老叶和天敌)上让其产卵,将稻株根部用脱脂棉保湿(或根部带泥的稻株),根部用塑料袋包扎好后,放入开有通气孔的纸箱或塑料桶内,立即送往或快递寄给实验室。

1.2 监测药剂

97%吡虫啉原药(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98%噻虫嗪原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7%噻嗪酮原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95%吡蚜酮原药(江苏艾津农化有限责任公司);96.5%毒死蜱原药(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95%呋虫胺原药(江苏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95%烯啶虫胺原药(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3 抗药性监测方法

采用NY/T 1708—2009《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推荐的稻茎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将带根拔起的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期的稻株,洗净,剪成约10 cm长的带根稻茎,3株1组,于阴凉处晾干;用蒸馏水溶液将供试药剂按等比系列稀释5~6个浓度,然后将稻茎分别在相应浓度的药液中浸30 s,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每一浓度3个重复,取出置于阴凉处晾干,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塑料杯中,接入生长发育标准一致的3龄中期若虫,每杯15头;静置1~2 h后,接虫后置于温度为(27±1)℃、光周期为16 h︰8 h(L︰D)、湿度为70%±10%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饲养观察。根据药剂的特性来确定处理后检查结果的时间。毒死蜱为药剂处理后72 h、噻嗪酮120 h、吡蚜酮168 h、其余药剂为96 h后检查褐飞虱活虫数,记录死亡虫数。

1.4 数据统计与计算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POLO-Plu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求出各药剂对飞虱的LC50值及抗药性倍数。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5.0<RR≤10.0,表示飞虱处于低水平抗药性;10.0<RR≤100.0,表示飞虱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RR>100时,表示飞虱处于高水平抗药性。


02 结果与分析

褐飞虱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见表1。可见,2012—2023年期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始终处于高~极高水平抗药性。随着年份增加,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明显上升,2016—2017年抗药性水平较往年大幅提高,其中2017年抗药性水平最高,高达6,122.8倍;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的抗药性呈上升趋势,在2012—2014年处于中等抗药性水平,2016年上升至高水平抗药性,2021年抗药性水平极高,高达3,956倍;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逐年上升,仅2012年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2013年便上升至高水平抗药性,2016年监测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倍数较往年大幅提高,达到极高抗药性水平,高达2,096.90倍;褐飞虱对吡蚜酮除2012、2020、2023年处于中等抗药性水平,其余年份均处于高水平抗药性,2017年之后抗药性水平较2016年有下降趋势;褐飞虱对毒死蜱抗药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2014年褐飞虱对毒死蜱抗药性较低,处于低水平抗药性,但2016年以来其抗药性水平有所上升,维持在中等抗药性水平。


2016—2023年观测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发现,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已经产生中等水平抗药性,且2019年抗药性水平较2016年抗药性明显上升,达到高水平抗药性,而2023年褐飞虱对呋虫胺抗药性倍数高达260.70倍。

2019—2023年观测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已经产生中等水平抗药性,且2023年抗药性水平较2019年抗药性明显上升,抗药性倍数高达43.10。

据2023年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和氟啶虫胺腈分别产生了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抗药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7.9、30.60倍。


03 讨论和建议

通过2012—2023年褐飞虱抗药性水平发展监测发现,江苏省水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毒死蜱、呋虫胺、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和三氟苯嘧啶等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其对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自2016年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达到极高水平抗药性,这与其他人的监测结果一致。王鹏通过对安徽潜山褐飞虱种群的抗性监测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高达1,935.8倍;邓春林等发现湖北省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始终处于高水平抗药性,2015、2017年对噻嗪酮抗药性水平达到了极高水平。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严格限制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在稻飞虱防治中的使用。

自吡虫啉在褐飞虱的防治上被停用以来,吡蚜酮逐渐成为替代的主要防治药剂,已大面积推广使用近20年。2013年以来,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始终处于高水平抗药性。因此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问题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根据田间防治褐飞虱的反馈的效果,吡蚜酮仍然是防治褐飞虱主要药剂,建议将吡蚜酮与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复配或混用。

毒死蜱在江苏省稻田的使用量大、使用范围广。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药性处于中等水平,2017年以后开始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建议减少毒死蜱使用次数或限制毒死蜱的使用。

呋虫胺、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本监测试验结果证明,近几年,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呋虫胺抗药性都有所上升,其中褐飞虱对呋虫胺已经产生高水平抗药性,今后需要严格限制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次数,加强混用或轮换用药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发展。

三氟苯嘧啶是一种新型介离子嘧啶酮类杀虫剂。朱友理等和蒋兴方等分别于2019、2021年发现三氟苯嘧啶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好。本监测发现褐飞虱种群已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低水平抗性,建议要持续监测其抗药性水平的发展,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指导合理轮换用药。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截至2024年6月底的统计,针对褐飞虱的农药登记产品仅10个,其中单剂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噻虫嗪、呋虫胺、丁硫克百威和稻丰散,而针对稻飞虱的登记药剂(单剂)有1,119个,主要成分为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呋虫胺、烯啶虫胺、毒死蜱等。鉴于高效、低毒、持效期久的新型杀虫剂开发难度大以及江苏省水稻褐飞虱抗药性水平现状,褐飞虱的防治要坚持治早治小,在低龄若虫始盛至高峰期施药,建议前期可施用三氟苯嘧啶1次以压制褐飞虱种群数量,下一代可采用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等药剂轮用防控。


编辑人员:马荟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